【肝臟炎性假瘤】簡介
肝臟炎性假瘤是一種以肝臟局部非肝實質性細胞成分炎性增生形成瘤樣結節(jié)為主要病理特征的良性增生性病變。本病的病因及發(fā)生機制不明,且罕見,Pack于1953年例報告以來,至1996年Schmid等復習文獻,全球共有53例報道,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本病報道逐漸增多,國內于1991年由馮玉泉等次報道,目前報道有近50例。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yī)院自1993年至1997年9月,共手術切除肝臟炎性假瘤25例。就目前的影像診斷水平,IPT仍難與肝臟惡性腫瘤相鑒別,對該腫瘤幾乎均行手術切除,因此,研究、提高IPT的診斷水平十分必要。
肝臟炎性假瘤基本知識
是否屬于醫(yī)保:非醫(yī)保疾病
發(fā)病部位: 肝
傳染性:該病不具備傳染性
多發(fā)人群:所有人群
相關癥狀: 疲勞 惡心 肝掌 上腹部疼痛 消瘦
并發(fā)疾?。?門靜脈高壓
肝臟炎性假瘤診療知識
就診科室: 肝膽外科 腫瘤科
治療費用: 市三甲醫(yī)院約2000-5000元
治愈率:65%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相關檢查: 肝臟觸診 肝臟超聲檢查 CT檢查常用藥品: 平消膠囊 肝喜樂膠囊 平消片
【肝臟炎性假瘤】哪些癥狀
一、癥狀
文獻報道該病發(fā)病以兒童多見,患者多為單發(fā)病灶,部分為多發(fā)。大多數病人主要臨床表現有上腹部疼痛、間歇性發(fā)熱伴消瘦。部分病人有疲勞、不適、惡心、嘔吐等癥狀,約10%的病人有黃疸。體檢時部分病人可觸及質韌、光滑的腫物,一般無肝掌、蜘蛛痣等肝硬化的體征。
二、診斷
本病在發(fā)病年齡與性別上無一定規(guī)律,亦無明確臨床癥狀,多為超聲偶然發(fā)現。炎性假瘤的后診斷仍須病理學的診斷,手術前診斷通過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活檢可明確其診斷。
【肝臟炎性假瘤】應該做哪些檢查
多屬正常。部分患者可有貧血、白細胞輕度或中度升高、血沉加快、血漿C反應蛋白增高,少數也可有ALP、ALT、GT、LDH等升高,HBsAg陰性,AFP多為正常。國內外有報道少數病例AFP升高。國內報道一組25例中有2例AFP升高,手術切除證實為炎性假瘤;國外報道1例AFP高達1080μg/L,術后病理報告為肝臟炎性假瘤伴肝細胞增生。個別患者AFP升高的機制、規(guī)律、臨床意義如何,尚待進一步研究。
超聲檢查可見肝臟正常,腫瘤為圓形或橢圓形腫塊,小者僅2cm,邊界清晰,Doppler為少血。如果腫塊位于肝臟表面與腹壁有炎性粘連,常可在聲像圖上發(fā)現。CT掃描肝臟無硬化表現,脾臟不腫大,病變部門呈低密度影,邊界清晰,小的炎性假瘤很難與肝癌相鑒別。但注射造影劑后與血管瘤鑒別較易。MRI近年來應用于肝臟診斷,肝臟炎性假瘤的肝臟表面光滑,門靜脈不擴張,脾臟不腫大,腫瘤在T1加權像上表現為低信號,病灶附近血管無受壓、變窄、移位,T2加權像上表現為高信號且邊界清晰。選擇性肝臟血管造影對于通過上述檢查不能診斷者具有重要意義,炎性假瘤表現為無血供或無血管增生像,這一點可與肝癌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