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簡介
肝癌(liver cancer)是死亡率僅次于胃癌、食道癌的第三大常見惡性腫瘤,初期癥狀并不明顯,晚期主要表現為肝痛、乏力、消瘦、黃疸、腹水等癥狀。臨床上一般采取西醫(yī)的手術、放化療與中藥結合療法,但晚期患者因癌細胞擴散而治愈率較低,因此要做到肝癌的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做好肝癌的預防工作,堅持管水、管糧、防肝炎的肝癌預防七字方針。
肝癌基本知識
是否屬于醫(yī)保:醫(yī)保疾病
發(fā)病部位: 肝
傳染性:該病不具備傳染性
多發(fā)人群:中老年男性
相關癥狀: 右上腹痛 乏力 消瘦 消化不良 腹水
并發(fā)疾?。?轉移性肝癌 老年人原發(fā)性肝癌 原發(fā)性肝癌 肝纖維板層癌 肝臟類癌
肝癌診療知識
就診科室: 肝膽外科 腫瘤科
治療費用: 市三甲醫(yī)院約(30000-50000元)
治愈率:5%(早期肝癌手術切除后一年生存率達80%以上
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療、藥物治療
相關檢查: AFP 異常凝血酶原(APT) 血清丙酮酸激酶 血清醛縮酶同工酶 CT檢查
相關手術: 肝部分切除術 肝移植
【肝癌】哪些癥狀
常見癥狀
右上腹痛 乏力 消瘦 消化不良 腹水 納差 肝區(qū)痛 鈍痛 脹痛 惡心與嘔吐 食欲下降肝腫大
癥狀
肝癌的發(fā)病常隱匿,其患者多在肝病隨訪或體檢普查時應用AFP及B超檢查偶然發(fā)現自己患了肝癌。此時患者既無癥狀,也沒有出現與腫瘤患者相應的體征,這一時期叫做亞臨床期。肝癌患者一旦因出現了癥狀而前往醫(yī)院就診,其病程大多已進入中、晚期。在臨床上,中晚期的肝癌患者一般通過手術、放療、化療、介入和中藥治療等方式進行綜合性的治療。且通過治療只能延長患者的生命而不能治愈的一種惡性病,不同病程階段的肝癌患者其臨床表現有明顯的差異。肝痛、乏力、納差、消瘦是此病患者典型的臨床癥狀。
早期癥狀:
肝癌從第一個癌細胞在肝臟內形成發(fā)展到患者有自覺癥狀,大約需要2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患者可無任何癥狀或體征,僅有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欲減退、上腹悶脹、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還有一些患者可出現輕度的肝腫大、黃疸和皮膚瘙癢。但在一般情況下,這些癥狀很難被人們所重視,因此臨床上很多肝癌患者往往在發(fā)現時其病情就已經進入了中、晚期。
中、晚期癥狀:
肝癌的典型癥狀和體征一般出現在中、晚期,主要有肝痛、乏力、消瘦、黃疸、腹水等。
1、肝區(qū)疼痛:常見的是間歇或持續(xù)性的鈍痛或脹痛,腫瘤迅速生長會使肝包膜繃緊并侵犯膈肌而產生疼痛,此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向右后生長的腫瘤可致右腰疼痛;突然發(fā)生劇烈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提示癌結節(jié)包膜下出血或向腹腔破潰。
2、消化道癥狀:食欲減退,消化不良,惡心、嘔吐和腹瀉等癥狀因缺乏特異性而易被忽視。
3、乏力,消瘦,全身衰弱,少數晚期患者可呈惡病質狀。
4、發(fā)熱:一般為低熱,偶達39℃以上,呈持續(xù)發(fā)熱、午后低熱或馳張型高熱。發(fā)熱與癌腫壞死產物吸收有關。癌腫壓迫或侵犯膽管可并發(fā)膽道感染。
5、轉移灶癥狀:腫瘤轉移之處有相應癥狀,有時成為發(fā)現肝癌的初現癥狀。如轉移至肺可引起咳嗽,咯血;胸膜轉移可引起胸痛和血性胸水;癌栓阻塞肺動脈或發(fā)枝可引發(fā)肺梗塞,使患者出現嚴重的呼吸困難和胸痛;癌栓阻塞下腔靜脈可引發(fā)下肢嚴重水腫,甚至血壓下降;阻塞肝靜脈可出現Budd-Chiari綜合征,亦可出現下肢水腫;轉移至骨可引起局部疼痛或病理性骨折;轉移到脊柱或壓迫脊髓神經可引起局部疼痛和截癱等;顱內轉移可出現相應的定位癥狀和體征,如顱內高壓。顱內高壓可引發(fā)腦疝而使患者發(fā)生死亡。
6、其他全身癥狀:癌腫本身代謝異?;虬┙M織對機體產生的各種影響引起的內分泌或代謝方面的癥候群稱之為伴癌綜合征,有時可先于肝癌本身出現的癥狀。常見的有:
⑴自發(fā)性低血糖癥:10~30%患者可出現系因肝細胞能異位分泌胰島素或胰島素樣物質、腫瘤抑制胰島素酶的分泌或分泌一種胰島β細胞刺激因子、糖元儲存過多,亦可因肝癌組織過多消耗葡萄糖而引發(fā)此癥。嚴重者可出現昏迷、休克,繼而發(fā)生死亡。醫(yī)生若能正確判斷并及時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可有效避免其發(fā)生死亡。
⑵紅細胞增多癥:2%~10%患者可發(fā)生,此癥狀可能是因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紅細胞生成素增加而引發(fā)的。
⑶其他罕見的癥狀有高脂血癥、高鈣血癥、類癌綜合征、性早期和促性腺激素分泌綜合征、皮膚卟啉癥和異常纖維蛋白原血癥等,這些癥狀的引發(fā)可能與肝癌組織的異常蛋白合成異位內分泌及肝臟內卟啉代謝發(fā)生紊亂有關。
7、伴癌綜合征:由于腫瘤代謝本身就屬于代謝異常,因此會影響機體正常代謝,從而可導致致內分泌或代謝異常。與此相關的的癥候群叫做伴癌綜合征。此綜合征以低血糖癥、紅細胞增多癥較常見,其他如高血脂、高血鈣、性早熟、促性腺激素分泌綜合癥、類癌綜合癥等則較為少見。
8、肝癌體征——黃疸。黃疸是中晚期肝癌的常見體征,彌漫性肝癌及膽管細胞癌易出現黃疸。黃疸多因膽管受壓或癌腫侵犯膽管引發(fā)膽管阻塞所致,亦可因肝門轉移淋巴結腫大壓迫膽管所致。少數病例因肝癌組織向膽管內生長將膽管堵塞,進而引發(fā)阻塞性黃疽。
肝癌侵犯膽管可能有以下途徑: 腫瘤直接浸潤肝內膽管;癌細胞侵入靜脈或淋巴管,逆行侵入膽管;腫瘤細胞沿神經末梢的間隙侵入膽管。腫瘤細胞進入肝內膽管后,繼續(xù)生長阻塞膽總管,或脫落的腫塊進入肝外膽管造成填塞。當腫瘤阻塞一側膽管引發(fā)黃疸時,患者可出現皮膚瘙癢、大便間歇呈陶土色、食欲下降,少數患者可表現為右上腹絞痛、畏寒、發(fā)熱、黃疸,極個別患者可并發(fā)重癥膽管炎。肝癌患者并發(fā)阻塞性黃疸臨床并不少見,但其臨床表現并無特殊之處,因此在臨床上誤診率較高(達 75%)。慢性肝病患者出現阻塞性黃疸時,應考慮患有肝癌的可能性。部分患者的黃疸也可因肝功受損所致,此類黃疽經保肝治療后,黃疽可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緩解,但癌腫所引發(fā)的黃疸,通過常規(guī)的保肝治療或消退黃疸治療是無效的。
我國每年約有11萬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每年肝癌死亡人數的45%。由于血清甲胎蛋白(AFP)檢測結合超聲顯像對高危人群監(jiān)測的普及,肝癌患者在亞臨床階段即可被有效確診,使得早期肝癌術后的長期生存率大大提高,加之綜合性的肝癌輔助治療體系日趨成熟,已使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有了顯著的提高。
【肝癌】應該做哪些檢查
常見檢查
AFP 異常凝血酶原(APT) 血清丙酮酸激酶 血清醛縮酶同工酶 CT檢查 核磁共振成像(MRI)血管造影 SPECT顯像 血清Ⅳ型膠原蛋白 血清纖維結合蛋白 銅藍蛋白 血紅素結合蛋白 透明質酸血清異枸櫞酸脫氫酶(ICD) 血清N-乙酰-β-氨基葡萄糖酶(NAG)血清甘氨酰脯氨酰-二肽氨基肽酶(GPDA) 血清5'-核苷酸酶(5'-NT)血清γ-谷氨酰轉肽酶同工酶(iso-r-GTP) 血清堿性磷酸酶同工酶測定(iso-ALP) 端粒酶胰癌胚抗原(POA) 尿二膽檢查 脂蛋白X(LP-X) 肝動態(tài)血池顯像 肝纖維化的血清學診斷肝-頸靜脈返流征 頸靜脈檢查 肝臟震顫試驗 肝膽動態(tài)顯像 游離肝素時間 搔刮試驗
一、血清學
(1)AFP:AFP是當前診斷肝細胞癌特異的標志物。AFP是胎兒時期肝臟合成的一種胚胎蛋白,當成人肝細胞惡變后又可重新獲得這一功能。由于孕婦、新生兒及睪丸或卵巢的生殖腺胚胎癌亦可出現,入AFP對肝細胞肝癌僅有相對特異的診斷價值。因檢測方法靈敏度的提高,在一部份肝炎、肝硬化及少數消化道癌如胃癌、結腸癌、胰腺癌等轉移性肝癌亦可測得低濃度AFP。故AFP檢測結果,必須聯(lián)系臨床才有診斷意義。
目前多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或AFP單克隆抗體酶免疫(EIA)快速測定法檢測血清AFP含量,正常人血清中可沒理微量,小于20μg/L水平。肝細胞癌增高者占70~90%。通常AFP濃度與腫瘤大小有相關,但個體差異較大,一般認為病理分化接近正常肝細胞或分化程度極低者AFP常較低或測不出。國外公認標準往往偏高,易于漏診。我國重視中等和低濃度AFP增高的動態(tài)觀察。臨床實踐中對AFP低濃度者常須結合影像診斷技術進行隨訪,有助于及早確立診斷。肝癌常發(fā)生在慢性活性肝病基礎上故須加以鑒別。慢性肝炎,肝炎后硬化有19.9%~44.6%患者AFP增高,濃度多在25~200μg/L之間,良性肝病活動常先有丙轉氨酶明顯升高,AFP呈相隨或同步關系,先高后低,一般在1~2月內隨病情好轉,轉氨酶下降,AFP隨之下降呈“一過性”。有時良好肝病活動AFP亦可呈反復波動、持續(xù)低濃度等動態(tài)變化,但必須警惕肝病活動的同時可能有早期癌存在。
⑵其他肝癌標志物的檢測:近年來現血清AFP陰性的原發(fā)性肝癌有增多趨勢,因此,開發(fā)更新、更特異、更敏感的標志物已成為緊迫的課題,尋找癌胚特性的同工酶及異質體;尋找特異亞組成成份為當前肝癌血清標志物研究的方向。近年來國內外報道對肝癌診斷具有較高價值的有:
①r-GT同工酶(GGTⅡ):應用聚丙烯酰胺梯度電泳分離法可顯示同工酶12條帶。Ⅰ′、Ⅱ、Ⅱ′帶是原發(fā)性肝癌的特異條帶,陽性率為79.7%,AFP陰性者此酶陽性率為72.7%。
②甲胎蛋白異質體(Fuc AFP):目前以扁豆凝集素(LCA)親和交叉免疫自顯影法測定AFP異質體診斷價值為高。有二種異質體即LCA非結合型(AFP-N-L)和結合型(AFP-R-L)。肝癌含AFP-N-L平均49.13±27.20%(0~100%),<75%為肝癌診斷標準,陽性率86.0%,隨病情惡化而降低。非癌肝病AFP-N-L為93.30±7.66%,假陽性率為1.6%。
③異常凝血酶原:肝臟合成凝血酶原無活性前體,經維生素K,r羧化為活性形式。肝癌時,肝癌細胞的微粒體內維生素K依賴性羧化體系功能障礙,羥化酶活力下降,導致谷氨酸羧化不全,從而形成異常凝血酶原。近人們發(fā)現肝癌細胞自由具有合成和釋放異常凝血酶原的功能。國內用放射免疫自顯影法測定異常凝血酶原≥250μg/L,為標準,肝癌陽性率為69.4%,AFP低濃度和AFP陰性肝癌的陽性率分別為68.3%和65.5%,小肝癌符合率為62.2%,多數資料表明異常凝血酶原對原發(fā)性肝癌有較高的特異性性,各種非癌肝病、繼發(fā)性肝癌及良性肝腫瘤的假陽性極低,可能成為有價值的肝癌標志物。
④血清巖藻糖苷酶(AFu):AFu屬溶酶體酸性水解酶類,主要生理功能是參與巖糖基的糖蛋白、糖脂等生物活性大分子的分解代謝。AFu超過110Kat/L應考慮原發(fā)性肝癌,國內報道AFu診斷原發(fā)性肝癌的陽性率為81.2%,對AFP陰性肝癌和小肝癌陽性率分別為76.1%和70.8%,繼發(fā)性肝癌、良性肝占位病變均陰性,但肝硬化、慢性肝炎的假陽性較高。
⑤M2型丙酮酸激酶(M2-PyK):丙酮酸激酶(PyK)是糖酵解中的關鍵酶,有L,R,M1M2(k)型4種同工酶,胎肝及肝癌組織中主要是M2(K)可視為一種癌胚蛋白,ELIS夾心法可測到Pg級微量靈敏度高的癌標志。正常值為575.8±259.5ng/L肝癌者較正常高5倍,在小肝癌階段即明顯增高,分化愈差M2-PyK值得高愈明顯。陽性率5.2%,消化道腫瘤亦可升高,而肝炎、良性肝腫瘤不高。
⑥同工鐵蛋白(AIF):同工鐵蛋白在肝癌時由于肝癌細胞合成增多,釋放速度加快故對肝癌診斷有一定意義。正常人為16~210μg/L300μg/L為診斷界值,肝癌患者72.1%超過此值,假陽性為10.3%,AFP陰性或低濃度AFP肝癌陽性率66.6%,<5cm的小肝癌陽性率62.5%。
⑦α-抗胰蛋白酶(AAT):人肝癌細胞具有合成分泌AAT的功能,當腫瘤合并細胞壞死和炎癥時升高,用免疫過氧化酶技術顯示肝癌時高于4000ng/L者占74.9%,良性肝病為3~10.9%,AFP陰性肝癌陽性率22.7%。
⑧醛縮酶同工酶A(ALD-A):肝癌時ALD-A出現并增高>800ng/ml時有助診斷,AFP陰性肝癌陽性率為73.6%。
綜述上述肝癌標志物對原發(fā)性肝癌尤其是AFP陰性病例的診斷有輔助意義,但仍不能取代AFP在肝癌診斷中的地位。根據實踐經驗聯(lián)合檢測優(yōu)于單檢測,血清AFP檢測聯(lián)合1~2茂肝癌標志物即可明顯提高原發(fā)性肝癌的陽性檢出率。臨床分析中尚應結合病史、影像診斷學或組織學資料綜合判斷,才能得出準確結論。
二、肝癌影像診斷學檢查:
⑴實時超聲顯像(us):超聲顯像以其顯示實質軟組織臟器病變的靈敏度高和對人體組織影響小兩大特點以及費用低廉而廣泛用于臨床,隨小肝癌逐漸增大超聲顯像顯示內部回聲由低回聲高回聲、混合回聲變化。直徑小于2cm的腫瘤常見低回聲結節(jié)型;2~3cm者顯示低回聲與周圍回聲頻率相同;3~5cm者多為周圍低回聲;而5cm以上者多為高回聲或混合回聲。隨腫瘤增大除上述多型性和多變性特點外,肝細胞癌尚具以下特征:①聲暈 (Halo)具有清晰的腫瘤包膜,結節(jié)中心呈比較均勻高回聲而鄰近包膜部位為一低回聲暗環(huán)為“聲暈”,系纖維包膜或解釋為腫瘤周圍血管。②結節(jié)中結節(jié):在高回聲型腫瘤區(qū)內具有不同回聲的結節(jié),提示肝細胞癌中生長的新瘤灶。超聲顯像在作肝癌定位外,并可顯示門脈主干及其分枝內有否癌栓形成,了解腫塊與大血管的解剖關系,有否癌腫播散及腹腔內淋巴結轉移,對術前確定治療方案,估計切除可能性及選擇肝動脈栓塞適應證和術后監(jiān)測復發(fā)均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已廣泛用于臨床,除顯示占位病變外尚可顯示測量進出腫瘤的血流,以鑒別占位病灶的血供情況,推測腫瘤性質。超聲導引下穿刺活檢和瘤內局部注射已廣泛用于小肝癌的診斷和治療。采用高分辯率的術中超聲顯像可精確定位以提高手術切除率。
⑵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 在各種影像檢查中,CT能反映肝臟病理形態(tài)表現,如病灶大小、形態(tài)、部位、數目及有無病灶內出血壞死等。從病灶邊緣情況可了解其浸潤性,從門脈血管的癌栓和受侵犯情況可了解其侵犯性,CT被認為是補充超聲顯像估計病變范圍的選非侵入性診斷方法。肝癌的CT表現,平掃表現:病灶一般為低密度,低于周圍肝實質密度,部分病灶周圍有一層更低密度的環(huán)影(暈圈征)。結節(jié)型邊緣較清楚,巨塊型和混合型邊緣多模糊和部分清楚。增強表現:靜脈注射碘造影劑后病灶和肝組織密度得到不到程度的提高,謂之增強。包括:①動態(tài)增強掃描;采用團注法動態(tài)掃描或螺旋CT快速掃描,早期(肝動脈期)病灶呈高密度增強,高于周圍正常肝組織時間10~30秒,隨后病灶密度迅速下降,接近正常肝組織為等密度,此期易遺漏;病灶密度繼續(xù)下降肝組織呈低密度灶,此期可持續(xù)數分鐘,動態(tài)掃描早期增強圖易于發(fā)現腫塊直徑小于1cm或1~2cm的衛(wèi)星灶,亦有腲于小病灶的發(fā)現。②非動態(tài)掃描:普通掃描每次至少15秒以上,故病灶所處肝臟層面可能落在上述動態(tài)掃描的任何一期而呈不同密度,極大部分病灶落在低密度期,因此病灶較平掃時明顯降低。門脈系統(tǒng)及其他系統(tǒng)受侵犯的表現:原發(fā)性肝癌門靜脈系統(tǒng)癌栓形成率高,增強較長顯示未強化的癌栓與明顯強化的血液間差異大,表現條狀充盈缺損致門脈主干或分支血管不規(guī)則或不顯影像。少數病人有下腔靜脈癌栓形成。肝門侵犯可造成肝內膽管擴張,偶見腹膜后淋巴結腫大,腹水等。肺部轉移在胸部CT檢查時呈現異常,比X線胸處敏感。
近年來新的CT機器不斷更新,CT檢查技術的不斷改進,尤其是血管造影與CT結合技術如肝動脈內插管直接注射造影劑作CT增強的CTA(CT-Angiography)、於腸系膜上動脈或脾動脈注射造影劑于門靜脈期行CT斷層掃描(CTAP),以及血管造影時肝動脈內注入碘化油后間隔2~3周行CT平掃的Lipiodol-ct,(Lp-CT)等方法,對小肝癌特別是1cm以的微小肝癌的檢出率優(yōu)于CT動態(tài)掃描。但上述多種方法中仍以CT平掃加增強列為常規(guī),可疑病灶或微小肝癌選用CTA和CTAP為確診的有效方法。
⑶磁共振成像(MRI):肝癌時T1和T2馳豫時間延長,半數以上病例T1加權圖腫瘤表現為較周圍肝組織低信號強度或等信號強度,而在T1加權圖上均顯示高信號強度。原發(fā)性肝癌MRI的特性表現:①腫瘤的脂肪變性,T1馳豫時間短,T1加權圖產生等或高信號,T2加權圖示不均勻的高信號強度,病灶邊緣不清楚,而肝癌伴纖維化者T1馳豫時間長則產生低信號強度。②腫瘤包膜存在,T1加權圖表現為腫瘤周圍呈低信號強度環(huán),T2加權圖顯示包膜不滿意。③腫瘤侵犯血管,MRI優(yōu)點是不用注射造影劑即可顯示門靜脈肝靜脈分枝、血管的受壓推移,癌栓時T1加權圖為中等信號強度,T2加權圖呈高信號強度。④子結節(jié)在T2加權圖為較正常肝實質高的信號強度。
⑷原發(fā)性肝癌血管造造影:非損傷性方法如超聲、CT、MRI已能發(fā)現很多小肝癌。但血管造影在肝癌的診斷中仍占一定地位,對 2觀以下的小肝癌造影術往往能更精確迅速地作出診斷。目前國內外仍沿用Seleinger經皮穿刺激股動脈插管法行肝血管造影,以扭曲型導管超選擇成功率高,為診斷肝癌,了解肝動脈走向和解剖關系,導管插入肝總動脈或肝固有動脈即可達到目的,如疑血管變異可加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如目的在于栓塞治療,導管應盡可能深入超選擇達接近腫瘤的供血動脈,減少對非腫瘤區(qū)血供影響。肝癌的血管造影表現有:①腫瘤血管和腫瘤染色,是小肝癌的特征性表現,動脈期顯示腫瘤血管增生紊亂,毛細血管期示腫瘤染色,小肝癌有時僅呈現腫瘤染色而無血管增生。治療后腫瘤血管減少或消失和腫瘤染色變化是判斷治療反應的重要指標。②較大腫瘤可顯示以下惡性特征如動脈位置拉直、扭曲和移位;腫瘤湖,動脈期造影劑積聚在腫瘤內排空延遲;腫瘤包繞動脈征,腫瘤生長浸潤使被包繞的動脈受壓不規(guī)則或例僵直;動靜脈瘺,即動脈期顯示門靜脈影;門靜脈癌栓形成,靜脈期見到門靜脈內有與其平行走向的條索狀“絨紋征”提示門靜脈已受腫瘤侵犯,有動靜脈瘺同時存在時此征可見于動脈期。血管造影對肝癌檢測力取決于病灶新生血管多少,多血管型肝癌即使2cm以下或更小亦易顯示。近年來發(fā)展有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即利用電子計算機把圖像的視頻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再將相減后的數據信號放大轉移成視頻信號,重建模擬圖像輸出,顯示背景清晰,對比度增強的造影圖像。肝血管造影檢查意義不僅在診斷,鑒別診斷,在術前或治療前要用于估計病變范圍,特別是了解肝內播散的子結節(jié)情況;血管解剖變異和重要血管的解剖關系以及門靜脈浸潤可提供正確客觀的信息。對送煤手術切除可能性和徹底性以及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有重要價值。血管造影檢查不列入常規(guī)檢查項目,僅在上述非創(chuàng)傷性檢查不能滿意時方考慮應用。此外血管造影不僅起診斷作用,有些不宜手術的患者可在造影時立即進行化療栓塞或導入抗癌藥物或其他生物免疫制劑等。
⑸放射性核素顯像 肝膽放射性核素顯像是采用γ照像或單光子發(fā)射計算機斷層儀(SPECT)近年來為提高顯像效果致力於,尋找特異性高、親和力強的放射性藥物,如放射性核素標記的特異性強的抗肝癌的單克隆抗體或有關的腫瘤標志物的放射免疫顯象診斷已始用于臨床,可有效的增加放射活性的癌/肝比;99mTc-PMT(99mTc-吡多醛五甲基色氨酸)為一理想的肝膽顯像劑,肝膽通過時間短,肝癌、肝腺瘤內無膽管系統(tǒng)供膽汁排泄并與PMT有一定親和力故可在肝癌、肝腺瘤內濃聚停留較長時間,在延遲顯像(2~5小時)時肝癌和肝腺瘤組織中的99mTc-PMT仍滯留,而周圍肝實質細胞中已排空,使癌或腺瘤內的放射性遠高于正常肝組織而出現“熱區(qū)”。故臨床應用于肝癌的定性定位診斷;如用于AFP陰性肝癌的定性診斷;鑒別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肝癌;肝外轉移灶的診斷和肝腺瘤的診斷。由于肝細胞癌陽性率僅60%左右,且受儀器分辯力影響,2cm以內的病變尚難顯示,故臨床應用尚不夠理想。